小说首页 > 历史军事 > 汉尘何安 >第22章 少年有志筹划忙22(1 / 2)
  • 手机阅读本书

第22章 少年有志筹划忙22(1 / 2)

上完早课之后,趁着所有人都被常青强制喝豆浆的时候,常青向诸葛玄询问起了诸葛氏的家底,不问不知道,一问吓一跳,诸葛玄之前的说法可太谦虚了,哪里是小半个沂山,分明是从临沂到东安这一大片山地全是诸葛家的家产,甚至都延伸到泰山郡的盖县了。

常青看诸葛玄的眼神都不对了,好家伙,这是刚刚还在说什么要遵循圣人之道的人能拥有的家产吗?恐怕整个琅琊国最大的地主豪强就是诸葛家了吧!

常青装作不经意的样子瞥了诸葛瑾和诸葛亮一眼,看起来他们也是第一次知道自己家的家底,坐拥山林之富,让这两个人的呼吸也不自觉地变重了。

山林、薄田都收了这么多,想来良田美田只会更多,常青颇有些期待地看向了诸葛玄,结果诸葛玄却停了下来:“诸葛家的家产就是这些了。”

不对呀,沂水和沭水之间的大片沃土,诸葛家难道没伸手吗?常青疑惑不已,开口问道:“老师,阳都城外的那些良田,都不是诸葛家的吗?”

诸葛玄好像有些没太懂常青为什么会这么问一样,说道:“那些都是良家子的有主之田,如何会是诸葛家的呢。”

常青尴尬地挠了挠头:“老师,一般来说,豪强之家,会优先侵吞自家基业周围的良田、美田,等把这些上好的田地都侵吞完了,才会考虑去占有无主的荒地或是未开垦的土地。至于说山地林地,那都是有了正经产业,家族兴旺之后,才会考虑占下来以作备用的土地。”

诸葛玄摆了摆手,不屑道:“我诸葛氏自先汉少季(诸葛丰字)公以来,绵延近二百年,家族所行所为,俱以仁义当先,怎么能像豪强无赖一般,倚仗权势,肆意侵吞别家田产?我诸葛家如今之基业,都是历代家主行仁善之事,用良田和穷苦百姓换的。”

诸葛玄的说法让常青直接傻眼了,感情从诸葛家的老祖诸葛丰开始,这家人就秉持着这种“不同寻常”的家风,用手里的良田去换平民、寒门手里的劣田,就是不知道诸葛家靠这种行事方式还能活到今天,是因为大汉朝的士族们都太仁慈了,还是诸葛家的人真就智商上甩别人一大截,这样做事也能保全自己。

其实常青不知道的是,诸葛氏的先祖诸葛丰不是阳都人,而是诸县人,而诸县正是琅琊国内最富饶的几个县之一,诸葛氏在诸县时也是握有千顷良田的,只不过在行了两百年“仁义”之后,诸葛氏就不得不离开诸县,向靠近沂山的阳都定居,一来阳都这里离自己家的产业近,二来嘛,诸县的田产早就被诸葛家的好人们送光了,自然也就在那里待不下去了。

原本,这样持续不断当老好人的行为是没法让诸葛氏活下去的,但误打误撞之下,依靠着山林中产出的木材、毛皮,诸葛氏竟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致富之路,借着徐州首富糜氏为徐州打通的商路,诸葛氏也成了琅琊国中首屈一指的富豪家族,加上诸葛家的人大多是乐善好施的性子,在本地也颇受民众爱戴。

听诸葛玄讲完诸葛家优良的历史传统,常青一口干了自己碗里的豆浆,拉着诸葛瑾跑出了房舍,两人躲到一个偏院里,说起了悄悄话。

“瑾兄,以目前诸葛家的产业来看,你的谋划,恐怕要无用武之地了。”

常青指了指不远处的沂山:“咱们总不能把坞堡修到沂山里吧?在山里修堡垒,人手都召集不到,再加上老师说的,往日诸葛家的粮食都是靠买的,广积粮这条恐怕也要难以施行了。”

诸葛瑾沉吟着点点头:“之前是我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,虽说等到战事一起全族躲到沂山之中也是个法子,但之后难免要受制于人,使家族陷入被动的局面……”

这种细节上的问题能困扰住诸葛瑾,根本原因还是诸葛瑾的道德水平太高,根本就没去往强取豪夺的方向想,想到了也不会去做。

常青却对道德上的事情不是很在乎,毕竟上辈子是帮派出身,各种违法乱纪的事见得多了,也干过不少,道德底线还是比较容易突破的,不过考虑到能不能被诸葛瑾接受的问题,常青想了个不是那么馊的主意:“瑾兄,你看这样行不行,咱们可以凭借诸葛氏在阳都县内,乃至琅琊国内的威望,召集起同样担心兵祸牵连的那些大户们,他们出地出人,咱们出钱,先把坞堡在沂水畔建起来,之后就劝说这些大户囤积粮草,等战事将起,还可以征发这些大户的子弟来戍卫他们自己的家园,到时征募军队的难度都能下降不少,等到强军练成,诸葛家还可以作为琅琊国中这些非士族大户们的代言人,去和徐州之主谈判,届时名利双收,岂不美哉?”

“代言人?阿青详说!”

见诸葛瑾有了兴致,常青也趁热打铁:“所谓代言人,就是说,琅琊国内那些大户,乃至豪族,在朝堂之上没有势力,也和士族说不上话,平日里他们能得一个县中小吏就要欣喜若狂,像有上计之责的计室吏员,他们恐怕想都不敢想,而诸葛氏不同,诸葛氏争的是一郡孝廉,运气好一州茂才也不是不可能,家族子弟在郡中担任要职吏员更是轻而易举,只要诸葛氏肯为了这些豪强、大户让出一些郡中的职位,再每三五年拿一个孝廉的名额引诱一下这些人,让他们唯诸葛家马首是瞻,岂非轻而易举?”

“这些豪强、大户,在地方上有田、有人,差的是进身之阶,而乱世之后的诸葛家,需要的是强兵拱卫,不被人宰割,诸葛家出官,豪强、大户出人出粮养兵,合则两利,诸葛氏定可一往无前。”

常青洋洋洒洒说完一大段,准备回头看一看诸葛瑾佩服、崇拜的表情,结果却看到了诸葛瑾满脸的阴沉。

“阿青,父亲临终前有言,诸葛氏将来或许要靠你才能保全,但今天你与我说的这些话……”诸葛瑾微微颤抖着,好像在用力压制着什么一样,“阿青,诸葛氏,将来是不是也会成为你的进身之阶?诸葛氏的子弟,是不是也要为了你的远大前程,葬身刀兵?阿青,你要和我说实话。”

常青看着眼前这个熟悉的好兄弟,突然觉得,自己是不是应该重新认识一下他了?

刚刚的这些话,换做去洛阳游学前的诸葛瑾是绝对说不出来的,那时的诸葛瑾还保留着少年的天真和善良,不会去从这种恶意的角度揣摩别人的心思,但现在不一样了,三年的游学让他学会了理解人心的险恶,也让他学会了去怎么避开这些险恶。

只是诸葛瑾终究还是对自己保留了一份信任,主动把这些话问出来了。

常青欣慰地笑了笑,回答道:“瑾兄,青不是个忘恩负义之人,不论是大人还是老师,还是宋氏夫人他们,都是我的亲人,你和阿亮、阿均也都是我的兄弟,诸葛氏的子弟更是我的子弟,我常青还做不到为了自己的权势而让你们去替我卖命,我若想要权势,我自己也有条命可以去拼,瑾兄毋需担心!”

诸葛瑾狠狠地拍了拍常青的肩膀,朗声道:“好!既然阿青你这么说了,我便信你,只是叔父那边,不会同意这个办法的,咱们还得从长计议。”

说到诸葛玄,这也就是常青把诸葛瑾单独拉出来说话的原因了,私下相授官职、结党营私、蛊惑别人为自己卖命,这些事绝对都是狂踩诸葛玄底线的行为,这事要做成,要么瞒着他,要么巧立个别的名目,不能让他看出底细来。

这事理所当然地难倒了常青和诸葛瑾,没办法,如今整个诸葛家的大权都抓在诸葛玄手里,诸葛瑾虽说是嫡长子,但毕竟还没加冠,很多事做不了主。

苦思了一上午,常青最后拿出来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。

“瑾兄,你觉得这样可行吗。”中午用过餐,常青又把诸葛瑾叫到了偏院里,说出了自己的想法:“乱世一来,必定会有盗匪横行,咱们定为目标的那些大户、豪强们,不一定有能力抵御盗匪,若此时诸葛家拉出一支奇兵,可以维护乡里安定,你说,这些大户、豪强们会怎么想?”

诸葛瑾略一思索,回道:“必是想要请诸葛家的这支奇兵也能护卫到自己家了。”

小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。
查看目录